目前,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其特征主要是形成高1效的厌氧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小颗粒的形成期、颗粒污泥的成长期和颗粒污泥的成熟期,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甲1烷八叠球菌类型和甲1烷丝状菌类型。通常,甲1烷八叠球菌类型的颗粒污泥含量较高时,废水的处理效果更好。厌氧颗粒污泥是厌氧微生物在水处理过程中自发凝聚所形成的。
实验研究表明,由絮状污泥作为种泥的初次启动时,有机负荷率在0.2~0.4 kgCOD/(kgVSS•d)和污泥负荷率在0.1~0.25kgCOD/(kgVSS•d)时,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进水碱度可以适当偏高(但不能使反应器体系的pH>8.2,这主要是因为此时产甲1烷菌会受到严重抑制)以加速污泥的颗粒化,使反应器快速启动;而在颗粒化过程基本结束时,进水碱度应适当偏低以提高颗粒污泥的产甲1烷活性
厌氧颗粒污泥还原脱氯与降解(PC1P)的研究:在分批培养条件下研究了颗粒污 泥降解五1氯酚 (P1CP)的过程特性 .结果发现 P1CP可序列还原脱氯形成 2 ,4 ,6 - TCP,2 ,4 - DCP,4 - CP或 ,其过程可用 Monod方程来拟合 ,通过分析降解产物 ,指出了 P1CP厌氧脱氯降解的历程 .外加碳源如丁酸和葡萄糖可有效地刺激 PC1P的厌氧脱氯降解 ,丁酸诱导颗粒污泥产生新的脱氯活性 ,降解过程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降解速度常数随外加碳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
《厌氧颗粒污泥的吸附特性及工程应用》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特性、吸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借助生物学手段揭示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并就吸附过程进行了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同时,从吸附剂、吸附质以及环境条件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厌氧颗粒污泥的特征,总结了厌氧颗粒污泥吸附特性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厌氧污泥购买的安徽浪迅于2025/5/6 13:17:14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tazhou.mf1288.com/ahlangxun-2860456869.html